东营市生态保护红线规划(五)主要生态问题
(1) 湿地面积减少,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
湿地是我市的突出生态优势和特色,湿地生态系统是我市生态建设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重点。20 世纪 70年代以来,受黄河入海水量不断减少及人类开发占用、破坏湿地等影响,河流、沼泽等自然湿地面积逐渐减少,河口附近淡水湿地不断干涸、萎缩和盐化,自然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受到破坏。河流湿地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,由于水质污染和过度捕捞,全市湿地生物多样性明显减弱,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减少、结构受损、主要建群种类和优势种类的种群再生能力降低;石油开采、大范围围海工程等导致湿地植被遭到破坏,致使植物群落类型和结构均趋于单调。有关资料表明,50 年代,黄河三角洲有天然柳林 5.3 万 hm² ,现在仅自然保护区内有少量分布。全市境内芦苇面积由 1981 年的 13.8 万 hm² 减少至 1990 年的 3.3 万 hm² ,到 1998 年下降为 2.4 万 hm² ,减少幅度达 64.7%。大量内陆人工湿地的修建、城市景观水系的建设改变了湿地的生态条件,破坏了鸟类天然栖息地,导致内陆湿地鸟类稀少。
(2) 林地面积较少,森林类型和结构相对单一
据统计,全市林地面积为 2.3 万 hm² ,约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 2.8%,人均林地面积为 0.011 hm² ,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数的 7.9%左右,与社会经济发展对林业的需求,仍然存在较大差距。全市森林类型以人工林为主,林种构成相对单一,林分单纯、林相单调,森林总体质量不高,导致生态系统脆弱、林业有害生物经常爆发成灾、生态服务功能明显下降。此外,林业执法力量薄弱,森林(草地)火灾、森林病虫害以及乱砍滥伐、非法占用林地等直接威胁森林生态安全,森林资源保护压力依然较大。
(3) 土地盐碱化问题依然比较突出
全市土地资源较为丰富,但境内多数地区成陆年幼,草甸化过程短,海拔低,潜水位高,盐分易升地表,加之海潮侵袭,土地盐碱化严重。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虽高度重视盐碱地改良增效,持续加大盐碱地治理力度,但全市未利用土地面积仍多达 2627.7 km² ,大部分为盐碱荒地,土地盐碱化问题依然比较突出,盐碱地改良仍是今后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重点。
(4) 淡水资源短缺,时空分布不均
全市多年平均降雨量不足 600 mm。受黄河冲积作用及海水内侵的影响,全市 90%以上的土地地下水矿化度大于 25 mg/L,不能直接饮用,是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城市,90%以上的供水依靠黄河。2015 年人均水资源量为 238.8m³ ,仅为全省人均水资源量的 4/5,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不足 1/5,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水资源紧缺标准。全市水资源还呈现出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,降水量由东南部向西北部逐渐降低。全市降水量年内分配亦不均匀,降水量的 70~80%多集中在汛期,枯季降水量一般不超过年降水量的 20~30%。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造成洪涝、干旱等自然灾害的根本原因,同时也给水资源开发利用带来很大的困难。此外,随着地区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,城市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,污水治理难度加大,全市水污染问题更加剧了东营市淡水资源短缺程度。